
北京市构建“三水一火”“三水一电”智能防控体系,引领消防物联感知监控系统建设新篇章
近年来,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以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物联感知监控系统建设的通知》(京消函〔2024〕23号)为指引,全面推动消防安全治理向信息化、智能化转型。通过构建“三水一火”与“三水一电”智能防控体系,北京市正重塑火灾风险防范模式,实现从“事后处置”向“事前预防”的深度转型。
一、政策驱动与技术赋能:消防物联感知监控系统建设背景
北京市消防物联感知监控系统建设源于多重现实需求。传统物联网消防设施远程监控系统存在设施老化、数据孤岛、响应滞后等问题,难以满足“智慧城市”建设要求。为此,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依据《“十四五”消防规划》及《消防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》,明确提出运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构建三级管理体系:市级综合管理系统负责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,区级系统实施实时监测与预警,社会单位及住宅小区则落实终端感知设备部署。
二、“三水一火”体系:消防水系统与火灾预警的深度融合
“三水一火”体系以消防水系统监测为核心,整合火灾预警功能,形成主动防御网络:
-
消防水系统实时监测
-
水位监测:在消防水池、水箱部署无线液位传感器,实时监测水位高度。例如,当水位低于阈值时,系统自动触发报警,确保火灾时供水可靠。
-
水压监测:通过安装无线压力传感器,实时掌握消火栓及喷淋系统压力状态。若压力异常,系统可推送告警,避免因水压不足延误救援。
-
水泵状态监测:智能终端采集消防水泵控制柜工作状态,预判故障隐患,实现远程启停控制,杜绝人为操作失误。
-
火灾预警与电气火灾监测
-
物联网烟感探测器:部署NB-IoT独立式光电感烟设备,实时上传火警信号,联动消防控制室触发应急预案。
-
电气火灾监测:通过毫秒级响应设备,监测电流、电压、剩余电流等参数,精准识别过载、漏电、电弧短路等隐患,从源头预防电气火灾。
三、“三水一电”体系:消防水系统与电气安全的协同防控
“三水一电”体系在“三水一火”基础上,强化电气安全监测,构建水、电联动防控网络:
-
电气安全全链条监测
-
线路状态监测:24小时监测线缆温度、母线温度等关键指标,一旦发现过载、漏电或温度异常,立即发出预警。
-
故障电弧检测:支持远程诊断,避免电弧短路引发火灾。
-
数据整合与智能分析
-
水系统数据与电气监测数据整合至统一平台,通过GIS地图可视化展示设备状态与报警点位。
-
大数据分析预警:例如,通过分析水压波动与电气负荷高峰,定位高风险区域,自动生成运维工单,缩短隐患响应时间。
四、应用场景与实施成效
目前,“三水一火”“三水一电”体系已在北京多场景落地:
-
高层住宅:朝阳区1300栋高层住宅部署水压监测系统后,故障修复时效提升60%。
-
商业综合体:某商业综合体通过电气安全监测,电气火灾发生率下降82%。
-
工业园区:天津某化工园区整合水压、电气数据,2024年成功预警37起隐患,避免经济损失超2亿元。
-
古建筑保护:故宫运用光纤测温网络,温度分辨率达0.1℃,灭火前自动启动文物应急保护机制。
五、未来展望:智能化与精细化防控的深化
北京市消防物联感知监控系统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。未来,随着5G、边缘计算等技术的融合,系统将实现更高效的实时监测与应急联动。同时,通过与城市大脑、应急指挥平台的深度对接,消防安全治理将进一步融入“智慧城市”整体框架,为首都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北京市以“三水一火”“三水一电”体系为抓手,正探索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消防现代化路径。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火灾防控能力,更为全国消防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“北京方案”。